70岁的陈阿姨身体不错,每天吃完晚饭都在小区里遛弯,可是近半年来,走着走着腿就抽筋,还挺疼。陈阿姨以为自己是缺钙了,便开始补钙,但补了几个月,抽筋一点没见好,而且开始走不动路了。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,陈阿姨的腿抽筋并不是缺钙引起的,而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的。 下肢动脉堵塞惹的祸 一般来说,引起抽筋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缺钙,但如果像陈阿姨这样,不是由缺钙引起的抽筋,又是怎么回事呢? 宁医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胡志鹏介绍,下肢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表现,动脉硬化导致斑块附着于动脉管壁,突起于动脉管腔,随着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的形成,使动脉狭窄,血液流速减慢,血流量减少。 当狭窄到一定程度,甚至使管腔闭塞时,就会因供血不足导致一系列症状,包括下肢抽筋、发凉、麻木、肌肉痉挛、运动后肌肉酸痛等。严重时会出现间歇性跛行,即病人在不走路的时候没有明显的不适,但一走路患病下肢就会出现酸胀不适感,休息一段时间后这种不适感消失,又可以继续走路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坏的后果是下肢由于严重缺血、缺氧发生坏死,最终只能截肢。 手摸足背动脉可简单自测 所以,中老年人如果发现腿抽筋,不要以为都是缺钙引起的。通常出现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都患有基础疾病,如长期吸烟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血脂等,这些人群假如经常出现夜间抽筋、行走困难,并且在适当补钙后腿部疼痛或抽筋症状未有改善,都应及时到医院血管外科就诊,以免延误治疗时机。 其实从腿脚的外观上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自测,当你经常脚发凉,或者走几百米后小腿肚子就疼,就应在早起和晚睡的时候看看自己的脚部皮肤颜色,下肢缺血时脚部皮肤颜色往往是发白的,或者是紫红色。 同时,还可摸摸脚的温度,有病的脚会比较凉。摸一摸足背动脉有没有搏动,如果动脉搏动正常,即可排除,如果足背动脉搏动很弱或消失,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能性就很大。 预防:早发现早治疗 “老年人一旦出现腿痛、腿凉、腿抽筋等症状,一定要引起重视,尤其是本身就患有‘三高’的人。”胡志鹏医生提醒,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个渐进性疾病,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从治疗手段上看,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、运动疗法、药物治疗、手术治疗等。 长期患有下肢血管疾病将导致严重的并发症,必须引起警惕。日常以低脂、低胆固醇、低糖饮食为主,维持正常体重。另外,吸烟也可能使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生率增高3~4倍。 每年冬天,是下肢动脉缺血高发期,中老年人应注意下肢防寒保暖。并适当运动,保持体内血液循环通畅。 特别提醒 由于下肢容易发凉,有些患者会用热水泡脚,这种做法并不提倡,因为这样做会加重下肢局部肌肉的氧耗,导致病情加重,尤其是当下肢已经出现坏疽情况,患者对温度的感觉减退,更容易发生烫伤。建议患者可以自行轻轻揉搓,让手掌和下肢产生温热的感觉,但切忌强力推拿按压,以免加重病情。
|